林千鈴館長專欄

創造有利的創造環境-打破創造力的神話



     林千鈴 臺北蘇荷兒童美術館 館長


像游泳、開車能力一樣,創造力人人皆有,卻不見得人人用得到

 

未來是屬於創意人的時代,一波一波強調創造力趨勢的洪流,如撲天蓋地而來,於是新一代的父母親焦慮的帶著孩子,到處尋找創造力。但是在美術館很多課堂講座中對家長所做過的調查中發現,認為自己很有創造力的成年人,不過是十分之一二而已。

 

感覺自己沒有創造力,卻不能不教創造力,而最大的困擾是,過去我們使用在孩子身上的創造啟發教育,在根本上就出了問題,我們或許一直都在教自己沒有、自己所不懂的東西。一個人不可能把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教給別人:你不會開車、不會德文,不可能教開車或德文。沒有創造力,又如何能教出有創造力的孩子?

 

創造是一種天賦能力

如果不是因為創造力,人類現在可能還留在洞穴裡。人們對創造力存在著很大的迷思,以為這是靠上蒼獨特的眷顧垂憐才能擁有,或以為是命中註定,像銘刻在石版上永難更改的事實。其實創造力不是神秘的天賦,它是一種能力,一種做事的習慣,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就像學走路、騎車、開車;學打網球、棒球;學英文、俄文一樣,是一種經過學習訓練就擁有的能力

 

每一個人都是可造之才。創造力的獨特不是神話,都是由從小的環境所決定,每一個小孩子三歲以前,聰明才智高低差別都不大,但是逐漸隨著成長環境提供的養分,每個人的性格態度造就成敗際遇,有很大的差異,環境是造成這些差異的最大因素,父母如果深切瞭解環境的重要性,就能夠為孩子創造有利的創造環境。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小兒科醫學教授 Mel Levine 在近年的研究中指出,每個人的腦神經發展系統,具備了八大功能,有控制注意力系統、語言、圖像空間秩序、記憶系統、邏輯順序、肌肉動作、高層次思考(創造力)、社交思維等八種心智慧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學習,發展這八種心智慧力。以下附圖:

 

人的神經發展系統是由這幾個大項組成,每個人的腦神經組合不同,在不同成長階段,每個人都有不同區塊的發展,必定有些是長處,有些部分的系統較不足。教育者應該從理解神經發展系統為起點,需要時間觀察,瞭解以及諒解,並且提供幫助,以信心逐漸導引開發。

 

大腦功能模式因人而異,神經發展系統人人具備,讓我們得以學習。只要利用不同的學習工具,學習特定技巧,使用不同的方式,就能創造學習成果。每個人學習的途徑不盡相同,學習本身有基本運作方式,都需要長時間和過程來養成。

 

如果確信每個孩子都有創造力一如確信能走路一樣,依照學習的進度程式步驟,父母沒有焦急、擔心、比較、失望的心態,每個孩子都能自然得到適性的個人化學習環境,人人都能發展出自己的獨特。稚嫩的心智等待開發,他們需要理解並且配合各自不同的天賦,得到強化個我優勢的環境與機會。

 

但是作者李文 Levine博士提醒,有些孩子的心智模式難以適應環境的要求,千萬別放棄他,也別讓他放棄自己。設法給予讚賞,心智的優缺點也會產生變化,不同的心智慧力結構,總有一天機會來時會大放異彩。

 

創造力會失落

後來大家又發現,創造力明明是在的,就是因為成長的環境不當,逐漸讓它一點一滴失落。幼年時我們被要求面面俱到,殊不知人的心智慧力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猶如我們的身高一樣。

 

以提出多元智慧教育理論,成為當代最受尊崇的哈佛大學教授迦納 Howard Gardner博士,歸納不利創造精神發展的環境有以下幾種狀況:

1. 在生長環境過程周圍,完全沒機會接觸有冒險精神的人。

2 未曾在任何一方面有被賞識表現優異,獲得讚賞激勵。

3. 沒有機會持續學習精於任何一種領域的技術能力。

4. 沒有經常鼓勵支持的父母老師。

5. 沒有可以一起實驗努力的夥伴。

6. 生為長子,或成長在一個強制壓抑叛逆的威權家庭環境。

7. 處在任何改變創新都會被否定壓制的環境或人群裡。

8. 在生長的環境內屬於非常正常的人。

 

很難想像會有這麼不利創造精神發展的環境,但是很不幸,迦納博士自己說,細數這幾個不利創造的條件,條條幾乎是我們每一個人從小都遭遇的境況。中國人教育孩子從小到大的環境,很難有幾個人能平安通過以上這幾個創造力的頭鍘關卡。

 

美術作為練就創造力的工具

孩童或許有可能顯現巨大的才華,但是他們人格特質的養成,必須藉助某一種技藝來淬練,就像科學領域的愛因斯坦、愛迪生,或藝術界的莫札特、畢卡索,自然、科學,或音樂、美術、舞蹈,甚至游泳、打桌球、下圍棋。什麼都好,但用以來練習『創造』,多半的專案需要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術,而且要花上十年以上的時間,來進入熟悉,然後才能反思、突破舊有的模式。

  

美術的自由和提筆直覺就能作畫的特質,是從一歲能握東西塗鴉開始就能做創作練習了,這也是教育、社會學、心理學家公推為最好的創造力工具的理由。但是用來學習一項專精領域,就像音樂必先知道樂理,美術絕對有專業上的符號語言,它在視覺感性與詩情不能取代的美學教育的重責大任,也是無法假其他學科執行完成。

  

美術教育的難處就在「創造」不能直接教,要透過誘導;而美學的專屬技能和認知不只要教,而且要有系統、有組織地教。教與不能教之間的兩難,正是讓很多父母老師走入迷途的分叉路。

 

幼兒的塗鴉是創造力最有力的自我訓練,四歲開始的命名塗鴉期,雖然還畫不出具體形象,可是孩子們已經能描述自己創作的想法概念了,父母需要有一雙解讀「無字天書」的慧眼,才能穿透層層線條與色彩的迷霧,看見非凡的創造力。

看看以下這些幼兒爆發的原創性,如果我們的眼睛試圖找到很完整、很完美的圖像,我們就會錯過真正的創造力。

   

                                           孫正霖5                                               吳敘誠4

 

 

而再比較於四年級、中學一年級,它們已經能畫得又真又好,你將會發現,學習一定需要時間,有一定的成長認知發展階段,不能急,也急不來。

 


     

                           楊伊伊5                            陳秉謙5


    

                         邱星瑜10歲                      呂瑞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