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美術館

創館理念

創立蘇荷兒童美術館

 
  台灣需要一座兒童美術館,而且迫切的需要。

  第一座兒童美術館,在2003年的今天創立都嫌太遲,我們已經錯過很多孩子的童年。

  兒童的創造力懸掛在美術館的特定場域,有相當深層的用意與意義。這裡暗示了一種連結,連結孩子彼此,也連結孩子與大人,讓孩子透過畫來說明自己。從作品並列中,我們找到孩子成長發展的線索,成人在這空間裡就會一目了然:兒童的繪畫有他們自己同齡相通相共的發育進展階段,父母不能急,也急不來。當自己與別人的孩子都還在「塗鴉」表現的時候,塗鴉遂成為可以被接受的「理所當然」。過去美術教育的歧途,都是成人不能接受這個當然,習慣以自己的高度,來度量孩子的作品。

  美術館的強大能量,是集合很多物件排列並置所產生,與作品單一存在大不相同。蘇荷兒童美術館藉著這個絕妙的排列組合力量,讓一群兒童在一個獨立莊嚴的空間,共同展示自己與同伴的畫作。兒童美術館這個群體並列展示的功能特色,正可以為困難重重的兒童美術教育,打開一道照明的光亮。很多教過兒童畫的美術人都知道,台灣藝術教育的困境,多半不是兒童創造力有問題,是大人觀念出了問題。

  本來美術教育最大的目標與期待,不是為了要孩子製作藝術品,或造就專業畫家,著眼的是整個藝術創造的實證經驗,以及養成對藝術正確的知識、能力、態度、習性與價值觀。可惜現代的父母老師們成長過程中絕少有藝術創作的學習體驗,很難領會藝術的內在精神,以及瞭解幼兒與生俱來「原創能力」的珍貴。家長評比論斷的重心還是作品的好壞,使得孩子們走向創造與美感經驗的路上,徒增很多挫折與傷害。

  過去台灣的升學主義影響之下,使得昔日的兒童----今日的成人,錯過美感覺知的引發機會。雖然一般美術館的展覽觀眾逐日增多,但是參觀美術館,並不表示就有了藝術,藝術畢竟不是看來的。我們不能低估『基礎認知』所扮演的角色。很多人從美術館出來仍然困惑,欣賞的層次還好停留在好不好看,喜不喜歡的二維思考評斷中,進不了藝術的堂奧。所以藝術學習的成果,不只是知識資訊的獲取,必須能有知有感,成為生命情性的一部份。

  博物館新時代已經來臨,「收藏」不再是重心,「教育」才是美術館的心臟,也是它的靈魂。在這裡不只兒童該被教育,成人的美學自我教育更該再度被提示與推廣。因此兒童美術館定位是「教育中心」,教育的對像是兒童,兒童的父母、兒童的老師、兒童周邊的相關人士,以及社會大眾。這已經是概括了一個全民美術再教育的可能性。這個宗旨,非常清晰而明確,成為兒童美術館的使命目標,也成為一切規劃、發展、執行的的考量方向。

  這些展示的畫作,意義不在展示本身,結合了多重內涵與附加價值,一方面著重在兒童應該學到,而學校卻沒有教導的部分,彌補學童缺乏的影像及動態學習經驗。另一方面增加大人對兒童畫的閱讀能力,兒童畫不只要被閱讀,更要被理解。成人們將在這裡被教導認識解讀孩子的原創性、孩子的符號語言、以及孩子的美感品味。蘇荷兒童美術館將成為孩子的最佳詮釋者,並且將這樣的理解貢獻給所有的家長、社會、以及教育界。

  未來兒童美術館將以課程角度來規劃展覽與教育,但是以課程規劃為主的展覽在世界美術館中並不多見,蘇荷兒童美術館卻以此為目標,並沒有足夠的前跡可循。但是一系列的為父母以及老師們所計劃的美術教育進修課程,將倡導美育的「美學性回歸」,整合台灣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落差,以期提昇市民生活詩性美感品質。

  學校美術教育長期不受重視已經是世界性的潮流趨勢,今天逆向而行,創立一座兒童美術館,以力量,希望發動成人藝術再學習的可能性,喚起社會大眾對美術教育正確的認知。

  創立兒童美術館是策動無數熱心的家長與美術專業教師十年的努力達成。這資源來自社會整體,也需回到社會,二十一世紀是美術館公共化的新紀元,使兒童美術館成為美術教育研究的資源與材料,也提供一個美術教育工作者以此觀摩學習的平台,這是創館的初衷,也將是一路堅持的理想與目標。

台北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林千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