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比賽大家一起輸
比賽對孩子來說,不管是輸是贏,都是一件殘忍的事。
美術比賽是學校中,最普及頻繁,最方便行事的一項活動。不論是學校的例行公事,政府的政令宣導,從人人熟悉的「保密防諜」、「交通安全」「夏令衛生」,我們一路就這麼比下來。
本來藝術教育是一種「精神訓練」,完全在虛幻的思維空間操作,意在啟發創造能力、培養美感情操,提昇生命情懷。藝術的無所為而為,藝術的遊戲性,必須在專注寧靜的心境下,忘記利害得失,全心投入,沒有任何現實目標要達成,它的行為本身即是目的。
例圖一 葉采忻 7歲(自畫像)
孩子畫畫就畫畫,把遊戲以外的一切拋諸腦後,這無所求的純淨心思,沒有好壞輸贏,只有當下的真心貫注,甚至連自己在畫畫都忘記,不管這種狀態如何稱呼,這就是藝術。
這種無所為的藝術情懷,是美育的終極目標。比賽卻是以結果來論成敗,孩子較量輸贏生起的得失利害心,不僅違逆了藝術純淨的遊戲本質,也壓制了冒險創作的精神發展。比賽這件事不僅不美,還讓幼童錯離了人格養成的美育目標,把焦點轉向比較競爭、患得患失,甚至是挫敗嫉妒。成人世界複雜的競爭惶恐心態,污染摧殘孩子純真的心智。而這些不美的負面質素,還是張著培養美感的大招牌而來。
例圖二 王滋遠 4歲(自畫像)
面對美術比賽,孩子的心理反應我們必須思考:
- 老師選了一個「更好」的去比賽,別人比較好,我不夠好
- 我很好,被選參加比賽,但是沒得獎,表示我不是真的好
- 上次贏了,我果然很好,但是這次輸了,我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例圖三 姜柔安 7歲(自畫像)
兒童心性的成熟度不能理解比賽贏輸的必然性,教育卻不能錯過任何一個孩子。如果我們目的是在建立創造的信心勇氣,費盡心力說服每個孩子都相信自己是創作的主人,但是一次比賽,只選取少數參加,表示只有少數比較好,大多數沒參加的不夠好;而少數獲選參加的本來覺得自己很好,可是沒得獎,同樣的變得不大好。落選的失望灰心,摧殘打擊創作的信心以及藝術的喜愛。所以,不論誰贏誰輸,後果都是輸,輸掉的是大多數孩子的自信,以及心靈的自由與純真。即使因此發掘了一兩個美術特殊資優的天才,錯過的是絕大多數可能的天才。
例圖四 陳昱希 6歲(自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