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千鈴館長專欄

藝術也需要練習嗎


     

林千鈴 臺北蘇荷兒童美術館 館長

 

  先培養興趣,才能培養能力

 

  美術課堂上最不可思議的現象是,孩子高高興興的又塗又畫,父母卻習慣的以為學習就要考核評比,不管是這一張比上一張,或是我的孩子比你的孩子,橫向縱向都可以比,作為評定孩子進不進步、認不認真、有沒有才氣、值不值得栽培的依據。

 

  其實,學齡前的孩子不管學什麼,都應該以提供接觸機會、培養喜愛為前提。學習的目標應該清晰明白,意在親近藝術、喜歡藝術的興趣培養,以及養成使用創造力的習慣。

 

  學習是有類別的,不同類別的學習方法不盡相同,知識性與藝能性的科目兩者在學習精神與方式上便有著很大的差異。數理文史這些知識性的科目,憑著記憶理解便可以進階,加法學會可以學減法,有了加減概念,可以學乘除,接著學代數、微積分。

 

  但是藝能性的科目就不是這樣了。無論是美術、音樂、舞蹈等藝術類的技能,或是網球、賽跑、高爾夫等運動類的技能,從知道到做到之間,距離還非常遙遠。知識性科目只要讀通讀懂即是你的,而從知識到藝能卻還有一大段遙遠漫長的練習過程。

 

  所以,我們會錯以學知識的想法來想藝能,其實對藝能學習來說,有知識只是剛開始,轉化為能力則必須投注許多的時間與心血。最近有位父親感慨的說,造就一位音樂博士的花費,可以栽培六個醫學博士。當然這或許誇張,其間無法精確估量,但成就音樂的確是需要過人的意志力。

 

  沒有練習,就沒有藝術

 

  美術課的習作,若要張張評分,就是根本不給學習練習的機會,好像每上課必考試一樣。甚至有些家長越看越生氣,隨手撕了所謂「不認真」的作品。幼兒面對這樣的責難,經常只是一頭霧水。因為這些練習並沒有認不認真的問題,很多時候只是因為孩子對於描繪的主題,缺乏實際的生活經驗,抓不著頭緒罷了。

 

  例如,孩子畫「雲」之前,很少認真看過雲彩,一堂雲彩課之後,孩子才真的注意起雲的形態、雲的種類。原來高雲類就有卷雲、捲層雲、卷積雲……。透過一次不熟悉的主題,孩子開始關心雲、觀察雲、研究雲。

 

  若是學一次就評一次,不給孩子摸索重整的反思機會,不僅徒增美術課的緊張痛苦印象,孩子也開始感受到壓力,開始厭惡美術課,親子之間也很容易形成不必要的緊張關係。

 

  學校美術課因為著重於表現和表演的成績,缺乏基礎認知的練習課程,很難琢磨出美術基本能力。在我以為,沒有練習,就沒有表現,也就沒有藝術!

 

  就像學舞蹈的人,必須不斷的抬腿拉筋、練肌肉、練體力,這些基本動作的練習,是身體平衡、延伸、旋轉、跳躍的基礎,透過舞步俐落、迂回的變化,掌握到或溫和或剛強的表現力道。此外,還要配合旋律反復演練,達成彼此間的契合,最後才能在舞臺上成功演出。藝術的價值,便是讓我們見識到藝術家經過千錘百煉,呈現出他們最精華、最極致的領悟,正所謂臺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

 

  有信心有鼓勵,才能轉退為進

 

  對於美術創作的誤解,經常是造成美術教育步入歧途的主要原因。雖然孩子並非個個都要成為專業的藝術家,但是我們必須瞭解到,審美情感的養成,需要禁得起進步退步的必然過程,不可能展現一路攀爬的表像。

 

  二十世紀美國普普藝術大師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 1923-1997)的太太描述,他每天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一定待在畫室裡,非常勤奮的練畫,數十年如一日。

 

  義大利當代藝術家史丁格爾也說到,常人對繪畫創作總帶著神秘的幻想,以為一觸即發的創作靈感會突然由天而降,史丁格爾的創作就是要打破大家對藝術的遐想迷思。他的作品風格多變,帶著些幽默感,還有對藝術本質的反思和深層的寓意,這些都是經過長期的構思,也經過停頓與膠著的過程,才琢磨出來的。

 

  面對學習停頓膠著的階段,父母老師可以在完全不設限的條件下,鼓舞孩子輕鬆創作,無所為而為。唯有父母老師全然瞭解學習本身即是目的,孩子才可能重拾學習的信心,在無須掛慮好壞得失,沒有比較,沒有評分,也沒有比賽的「安全」環境中,逐步超越自己,獲得進步。

 

  音樂是聽覺藝術,美術是視覺藝術,這些都是需要長期學習累積才能擁有的藝能。美術學習絕對不能太功利導向,孩子需要練習的時間,家長需要等待的耐性。唯有時間才能琢磨出藝術的真實體悟,否則只是在藝術圈外摩擦,是永遠也擦不出什麼藝術火花的。

 

  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栽

 

  欒大誠從六歲開始,每星期一次學習美術,已經持續十二年了。從他的學習歷程看來,一開始並不突出,《蝴蝶》是小學階段的作品,表現正如一般的兒童畫,畫面滿布,注重形狀的描繪,用色多而雜,而且只用三原色,完全沒有色調的觀念,可見色彩感應力還未被開發,連互相混色都不會,而九歲所畫的《游泳》則在形態上還很生硬,人與人之間也不懂得重迭。

 

欒大誠《蝴蝶》 8

欒大誠《戲水》 9

 

  但是,欒大誠並不像一般的孩子,在重重升學壓力下,停止與考試無關的任何課外學習。他如常來上美術課,並且保持學習的節奏,藝術持續進步著,起落幅度不大。

在青少年的這個階段,我們甚至幾乎沒察覺到他剛度過一個生命的大關卡——高中入學考。他的畫沒有因為沉重的課業壓力有起落,幾乎是很自然自在的。從畫面上看,他已經相當有自己的風格,是個真正愛畫能畫的大孩子了。他不會在乎繪畫班同學有些可能是小學、國中,他畫自己的,怡然自得於自己的創作世界。

 

  以下面兩張甲蟲的作品來看,我們可以比較出欒大誠十歲時畫圖的焦點只放在甲蟲外形的描繪,構圖平板,甚至物象分散在畫面四處,連重迭的手法也還不會應用。然而相隔五年之後,即使是再平常不過的主題,除了應用虛實交錯的手法、單一的藍色調子,還精心設計構圖和取景角度,一一展現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與氛圍。不論色彩、構圖、形態、佈局以及意境的鋪陳,都有明顯的跨越和進步。


欒大誠《甲蟲的世界》15

欒大誠《甲蟲》10

 

  至於接下來幾張水墨功力的差距也很大,《雞》、《蔬果靜物》顯得單調平板,描寫能力雖然很強,卻缺乏繪畫性的美感。然而十五歲以後對媒材的應用開始遊刃有餘,不在乎物像的精細刻畫,反而專注於探索墨與水、虛與實的實驗。尤其十七歲《鵝的觀察與描繪》已經能天馬行空、隨機象形,習慣動腦構思,每一張都見其巧思、創意,還有獨特風格。

 

 

 

欒大誠《村落》16

欒大誠《絲瓜》15

 


 

 


欒大誠《蔬果靜物》11

欒大誠《雞》8




 



欒大誠《構成》16

欒大誠《鵝的觀察與描繪》17

 

  隨著年歲的增長,欒大誠從色調的掌握、情境的渲染,構圖或平實或奇特,變化多端且揮灑自如。我們可以探索到他自主表達的強烈野心,這已出現青少年強烈自主性的個人風格與意境表達,明顯的觀測到自發的創造力,以及繪畫語言應用的熟練與精確。

 

  十七歲時所畫的水仙花有水的感覺,騰空漂浮不落俗套,藍的層次從主題延伸到背景,變化十分精彩。而《城市即景》這幅畫則是色彩好、筆觸線條更妙,路的轉折向度在畫面上有視覺及空間的延伸,線條與色塊靈活虛實交錯,巧妙表現城市的印象,也顯示了動感構圖的好功力。

 

  從大誠這一連串的學習紀錄顯示,任何一種藝能都是長期磨練和不斷自我超越的結果。對於學習美術這個藝能,他沒有特別的壓力或受到特別的期許,父母的支持與自己多年的持續,已經讓他成為一個相當具有藝術感的青少年了。


 

欒大誠《水仙》17

欒大誠《水仙花》14

 


 

欒大誠《城市即景》17